【古建園林】“意”“境”交融的特點簡析
來源:古建園林 | 更新時間:2018/10/19 14:02:16
不知道大家對古建園林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1.“意”“境”交融的特點
園林建筑是人們游園散心、躊躇情懷、小憩聊天的地方,由境生情,陶冶情操;以情鑄境,茍求幻象,這是園林藝術所應發揮的作用。
遠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海上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之構想,齊威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渤海求此三仙山;秦始皇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東海仙山求長生不老仙藥。從此“海島仙山”就成為理想的境界,秦始皇欲求無獲,則在咸陽引渭水挖長池,在池中堆筑“蓬萊山”;漢武帝在長安建章宮時筑有大池,命曰“太液池,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史記·封禪書》);隋煬帝在洛陽筑西苑“鑿北海,周環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萊、方丈、瀛洲,上皆臺榭、回廊,水深數丈,開溝通五湖四海,溝盡通行龍鳳舸”(《唐宋傳奇集·隋煬帝海山記》);宋初為南唐后主李煜,在汴京命侯苑開池廣一頃,池中壘石,像三神山,號稱“小蓬萊”。故此以后,水中筑島、山水聯姻,就成為造園的一大特色。如蘇州留園水面的東北角,筑有一小島取名為“小蓬萊”;杭州西湖偏南的一小島取名為“小瀛洲”;北京圓明園中的福海三島,名曰“蓬萊瑤臺”、“瀛海仙山”、“北島玉宇”等,都是取其意而成境的作法。
2.“型”“勢”匹配的特點
在中國古建園林的構圖中,比較強調建筑造型與地勢體量之間的比例關系,建筑物的穩重輕飏、高低曲直,都要與所處的地勢地形相協調,“隨形就勢,以標勝概”。就山而言,殿堂樓閣宜建在山體體量龐大的“頂、巒、腰、麓”之上,而輕亭高塔則應建在山的“峰、顛、懸、峭”之處。如頤和園萬壽山的佛香閣處地,當初修建在這萬壽山20米高臺上的是一座九層的“延壽塔”,后因覺得塔細而高,與環境極不協調,再加上塔的自重問題而被拆除,改建為與環境統一的穩重造型建筑,即現在的佛香閣。又如承德避暑山莊湖區小金山頂上的上帝閣,雖山小但為湖區最高景點,故可依山就勢建造三層六角形的樓閣,造型纖巧,構圖優美。而在文園獅子林內,正殿“橫碧軒”帶抱廈三間、一側的“清淑齋”敞廳三間的假山峰巔上的“占峰亭”等,這三座建筑體量分別為 大、中、小,故分別將其位置安排在低、中、高處,形成了體量和型勢的統一。就水而言,樓閣多建在有所依托的岸邊和島嶼上,以控制水面景區,登樓可“外收湖山之勝,內攢園林風光”。而在水中、孤島和湖角之處,則應修建亭榭石舫,這樣,遠觀山水湖色,近看碧波倒影,以形成寬廣水面與點綴景物的統一。
上面古建園林的文章小編就整理到這里,有什么問題大家可以與小編進行交流,小編會盡力為大家進行解答,同時也希望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小編,小編今后會繼續整理有關的知識,那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