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園林中足材高與鋪作高的相關關系
來源:古建園林 | 更新時間:2019/1/17 11:38:41
這篇古建園林中足材高與鋪作高的相關關系,就讓小編在周四的早上帶給大家,一起看看吧。
由鋪作增大室內空間
建筑的要義,在于空間的創造,尤其是室內空間的創造,尤其是室內空間的創造,人們在既有的材料與技術條件下,總是力圖創造出更大更高的室內空間,以滿足生活的、政治的、宗教的與精神的種種需要,而在與木結構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古代建筑中,自然生成樹木的尺度,往往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室內空間體量的追求,使用斗栱鋪作,正是為了彌補自然木材在尺度上的局限,加大結構的高度與跨度,以取得理想的室內空間,唐宋建筑按結構可大略分為殿堂兩種形式,殿堂結構按柱,鋪作、屋蓋三部分,水平劃分結構層次,故其內外槽柱同高,靠鋪作取得較高的鋪作空間;廳堂結構則按橫架豎直劃分結構層次,其內柱一般都隨榑生起,室內空間的高下,主要靠升起的內柱控制,鋪作僅僅起到調節檐步高度與聯結內外柱的作用。
由此看來,廳堂似乎是一種較早的結構形式,因為用高起的內柱取得適當的室內空間,畢竟簡單容易一些,半坡遺址中在半地穴的中部,往往有一個或幾個柱洞,就是這種用內柱直接承受屋頂重量并控制室內高度的結構觀念的雛形形式的遺跡,但原本的高度卻是有限的,因此在這種結構中,室內高度與建筑體量也受到了局限,為了利用即有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取得雄大的建筑體量與高爽的室內空間,就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木的高度,于是人們創造了內外槽柱同高,以鋪作加大室內空間高度的殿堂結構形式,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木材的高度,取得 較理想的室內空間,為防止因檐柱過高而造成立面比例與尺寸的不協調,同時,也為防止柱身過高,屋頂過大造成的結構上的不穩定,大型的殿堂建筑,又多周匝副階,以尺度適宜、比例恰當的副階檐柱,與立面構圖中的水平劃分,造成既壯麗宏大,又適度宜人的單層重檐大殿。
宋代已降,隨著建筑材料與結構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能夠用較小的木材,尤其到了清代,用較小的木材拼接成人門所需要的巨大木材,在技術上已純然成熟,創造室內空間時所需要的柱楹尺度,已不再完全受自然木材的局限,所以依靠巨大的斗栱鋪作層增大室內空間的作法,也就逐漸變得不是那么十分必要了,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宋元以后,斗栱尺度開始變小,到了清代,斗栱體系更出現了大幅度的衰退,僅斗栱的尺寸變得很小,斗栱的結構作用也變得不很重要,似乎成為一種純粹性的裝飾的符號。古建園林中足材高與鋪作高的相關關系就是這樣,再見。